在工业领域,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而电气故障就像一个隐藏的“杀手”,随时可能让生产陷入停滞。对于电工来说,快速准确地排除故障是必备的技能。今天,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电气故障检修的三步骤和八技巧,掌握这些,能让你在面对故障时如鱼得水,迅速解决问题! 一、电气故障检修的三步骤:循序渐近,锁定故障 (一)观察和调查故障现象:找准故障检修的“起点” 电气故障现象可谓是千变万化。有时候,同一类故障可能会戴上不同的“面具”,呈现出不同的故障现象;而不同类故障呢,又可能会穿着相似的“外衣”,有着同种故障现象。这种同一性和多样性交织的情况,无疑给查找故障带来了不小的复杂性。但别慌,故障现象始终是我们检修电气故障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踏上故障检修之路的起点。 当面对故障时,我们要像侦探一样,对故障现象进行仔细入微的观察和分析。要找出故障现象中最为关键、最具代表性的方面,同时还要搞清故障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环境等细节。例如,是在设备启动时出现的故障,还是在运行过程中突然发生的?是发生在潮湿的环境中,还是粉尘较多的场所?这些信息都像是拼图的碎片,帮助我们拼凑出故障的全貌。 (二)初步确定故障范围、缩小故障部位:透过现象看本质 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这无疑是电气故障检修的关键环节。而这一环节的基础,就是我们所掌握的电工电子基本理论,以及对电气设备的构造、原理、性能的深入理解。只有将理论知识与故障实际完美结合,才能在众多可能的原因中精准地找出最主要的那个。 就好比医生看病,要根据病人的症状(故障现象),结合自身的医学知识(电工电子理论),来判断病情(故障原因)。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台电机无法正常运转,通过观察发现电机有异常的发热现象,结合电机的原理和电路知识,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可能是电机过载或者绕组短路等原因导致的。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各种原因的可能性大小,逐步缩小故障范围。 (三)确定故障的部位:直捣故障“黄龙” 确定故障部位是电气故障检修的最终目标和成果。这里所说的确定故障部位,既可以是准确地找到设备的具体故障点,比如短路点、损坏的元器件等;也可以是确定某些运行参数的异常变化,像电压波动、三相不平衡等情况。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对故障现象进行周全的考察和细致的分析。这就像是在一个复杂的迷宫中寻找出口,我们需要一步步地排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例如,通过使用专业的检测工具,对电路中的各个节点进行电压、电流等参数的测量,对比正常值,从而找出存在故障的部位。 二、电气故障检修八技巧:巧用方法,事半功倍 (一)熟悉电路原理,确定检修方案:谋定而后动 当一台设备的电气系统出现故障时,千万不要急于动手拆卸。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该电力设备产生故障的现象、经过、范围以及可能的原因。要熟悉该设备及电气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掌纹路一样。然后,深入分析各个具体电路,弄清电路中各级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信号在电路中的来龙去脉。 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经过周密的思考,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检修方案。例如,在进行电缆故障定位仪的调试查找电缆故障点时,要先和管理电缆的技术人员充分沟通,获取相关信息,如电缆的长度、规格、敷设情况等。然后根据测量的绝缘电阻多少判断电缆故障类型,再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测试。这样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往往就会“事倍功半”。 (二)先机械,后电路:避免被表面现象迷惑 电力设备大多以电气 - 机械原理为基础,特别是机电一体化的先进设备,机械和电子部分在功能上紧密配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很多时候,机械部件出现故障,会影响到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许多电气部件的功能无法发挥。 所以,当我们遇到电气系统出现故障时,不要被表面的电气现象所迷惑,要考虑到机械部件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先对机械系统进行检查和维修,排除机械部件引起的故障,然后再去处理电气部分的故障。这样做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台输送设备出现故障,我们先检查输送带是否有卡阻、齿轮是否磨损等机械问题,然后再检查电气控制系统。 (三)先简单,后复杂:循序渐进解难题 在检修故障时,我们要先采用最简单易行、自己最拿手的方法去处理。也就是说,先排除那些直观、显而易见、简单常见的故障。这些故障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比较容易被发现和处理。 当把这些简单的问题解决之后,再去攻克那些难度较高、没有处理过的疑难故障。这就好比是先搬走脚下的石头,再攀登高峰。例如,先检查设备的各种连接线是否松动、插头是否接触良好等简单问题,然后再去分析复杂的电路故障。 (四)先检修通病、后攻疑难杂症: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电力设备经常会出现一些相同类型的故障,这些就是所谓的“通病”。由于通病比较常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所以可以快速地排除这些故障。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去处理那些比较少见、难度高、古怪的疑难杂症。通过先解决通病,能够简化检修步骤,缩小故障范围,大大提高检修速度。比如,某些品牌的变频器经常会出现散热风扇故障,这就是通病,我们可以先检查和处理这个问题,然后再去解决其他复杂的故障。 (五)先外部调试,后内部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拆卸 这里的外部指的是暴露在电气设备外完成密封件外部的各种开关、按钮、插口及指示灯等部件。内部则是指在电气设备外壳或密封件内部的印制电路板、元器件及各种连接导线。 在检修时,我们要先进行外部调试,利用电气设备面板上的开关、按钮等进行调试检查,尽可能地缩小故障范围。首先排除外部部件引起的故障,然后再考虑检修机内的故障。这样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拆卸,减少对设备的损坏和维修工作量。例如,先检查设备的电源开关、指示灯是否正常,再打开设备内部进行检查。 (六)先不通电测量,后通电测试:谨慎操作防扩大故障 在对许多发生故障的电气设备进行检修时,我们不能急于通电。因为有些故障一旦通电,可能会人为地扩大故障范围,烧毁更多的元器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所以,在故障机通电前,我们要先进行电阻测量等不通电情况下的检修工作,采取必要的措施后,才能通电进行检修。例如,在检查一个疑似短路的电路时,先使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电路的电阻情况,确定没有短路风险后,再通电进行进一步的测试。 (七)先公用电路、后专用电路:抓住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 任何电气系统的公用电路如果出了故障,那么它所传递的能量、信息就无法正确地传送、分配到各具体专用电路,专用电路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性能也就无法正常发挥。 比如,一个电气设备的电源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就如同失去了动力源泉,无法正常运转,向各种专用电路传递的能量、信息也就无从实现。因此,遵循先公用电路、后专用电路的顺序进行检修,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排除电气设备的故障。 (八)总结经验,提高效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 电力设备出现的故障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每一次成功排除故障后,我们都要把故障现象、原因、检修经过、技巧、心得详细地记录在专用笔记本上。 同时,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各种新型电力设备的机电理论知识,熟悉其工作原理,积累更多的维修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自己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具体故障具体分析,从而准确、迅速地排除故障。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要学会借鉴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让自己在电气故障检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电气故障检修的三步骤和八技巧是电工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电气故障时,保持清晰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检修。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积累经验,我们就能成为检修电力故障的行家里手,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保障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为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
电工电气学习网 ( )
GMT+8, 2025-7-9 21:28
Powered by © 2011-2025 www.dgdqw.com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